专项答题丨识棉懂棉 传承棉韵

信息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发布时间:2025-10-22

  “棉花的花朵颜色随时间如何变化?”“棉铃是棉花的哪个部分?”“中国棉花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多少?”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棉花的生产、消费大国。

  棉花,能够被制成各种规格的纺织物。我们常在衣物的标签中看到“全棉”“纯棉”等字样,这些指的就是棉的含量。含棉量高的衣服弹性强,还有较好的保温和保湿性能,加之质地轻,所以非常适合日常穿着。棉花的种子还可以提取出棉籽油,制作成沙拉油和食用油,常用于加工薯条,制作黄油和沙拉调味品等。

  为普及棉花知识,让大众了解棉花收集保存和利用的重要性,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识棉懂棉 传承棉韵”专项答题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参与

“识棉懂棉 传承棉韵”专项答题

  本次专项答题得到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背景知识

  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作物,在80多个国家种植,不仅是世界上主要的天然纤维来源,也是仅次于大豆的重要油料和蛋白作物。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4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大约9世纪时,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然后传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我国植棉历史悠久,公元前2世纪《尚书·禹贡》篇“扬州”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一般认为,“织贝”亦称为吉贝(即布),均指的是棉花。据此,我国植棉的历史可上溯至24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

  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线上设置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PK答题、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让您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小屏”提升科学素养。您还可以通过“测测你的数字科学素养”模块进行自测,了解自己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同时,大赛还将从前沿科技、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应急科普、热点话题等不同角度,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答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