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思维提升”科幻∞主题沙龙在京举办

信息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发布时间:2025-10-20

  10月18日上午,“新时代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思维提升” 科幻∞主题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外文国际传播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协会、高校、媒体及AI博主等各界嘉宾参加活动,并就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公众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等交流发言。

  在沙龙对话环节中,来自科普、科技、航天及科幻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科幻创作与思维创新的思想碰撞。

王俊杰进行分享交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俊杰阐释了科幻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他指出,科幻是通向未来的窗口,为科技创新带来思想启迪,科技创新则为科幻创作提供想象基础。他强调优秀的科幻作品既要大胆想象,更需建立在科学逻辑基础之上,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更能持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朱林崎进行分享交流

  中国宇航学会客座教授、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主任朱林崎以生动的案例分享从“科普”走向“科幻”的创作路径。她提出“好奇心、创新、探索、交流”是驱动科幻创作的四个核心引擎——“好奇心”点燃想象火花,“创新”提供前沿知识燃料,“探索”拓展人类未来思考边界,“交流”则让科幻故事兼具科学性与情感温度。她强调,科幻创作以科普为基础,既要依托真实科技逻辑,又要挖掘人性与伦理价值,让科幻作品兼具生命力与传播力。

星河进行分享交流

  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委员会委员星河聚焦科幻文学与科技创新的深层关联进行分享。他表示,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不是精准预测科技发展,而是提供方向性启迪与发散式思维,助力学科融合与发现性思维培养。同时,科幻作为“低成本的思想实验平台”,通过构建多元未来场景,为科技创新提供独特的伦理思考空间和探索路径。他特别强调,不要过度放大科幻、混淆科幻想象与科学现实。

杨平进行分享交流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杨平深刻阐释科幻创作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他表示,科幻应从科学前沿汲取灵感,通过构建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公众关注科学议题。科幻不能作为科学知识的直接来源,真正的科学认知仍需通过系统学习完成。在科技深度重塑现实的今天,中国科幻更应积极参与未来定义,在创作中融入人文温度,展现具有中国视角的人类未来图景。

祝伊杰进行分享交流

  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祝伊杰从创作实践角度分享了《星际信使: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经验。这部由中、英、新三国团队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以“时空胶囊”为核心概念,通过科幻叙事体系展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她表示,创作团队致力于将深奥的科研案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切入点着手,让观众感受到科学成果对生活的深远影响。希望通过融合纪实与科幻的叙事方式,展现中国科技创新背后的人文温度。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与嘉宾们就科幻创作的边界、科学严谨与艺术自由的平衡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科幻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科学事业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

  科幻∞主题沙龙通过多领域专家的深度对话,生动诠释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力量,为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的双向赋能提供了新思路,为公众搭建了理解科幻价值、提升科学素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