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5-11-03
北京市科协推动的“科技馆之城”建设正持续释放科普活力,以“把一座城建成一座科技馆”为愿景,致力于系统整合首都科技科普资源,让科普随处可见、科技触手可及,其中“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更是成为推动高端科技资源落地科普一线的重要抓手。
“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通过支持成员单位开发前沿科技成果、科普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及科普讲座,助力更多高端科技资源走出实验室、更多科技工作者踏上科普舞台、更多科技文化体验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北京科技大学王晓玲教授团队成功获得该2025年项目支持。
王晓玲教授团队借助计算机图形学的渲染技术,将北京科技大学“细菌生物膜”课题组研究的前沿生物应用数据转化为科学可视化成果。这一转化使原本专业晦涩的科研数据变得直观易懂,让广大群众能够更方便、更直观、更简单地接触和体会前沿科学研究。

10月28日,应山西运城博物馆邀请,王晓玲教授团队依托“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打造的三幅“细菌生物膜几何呈现”科普海报,亮相由山西运城博物馆、可计算离散整体几何结构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全国巡回艺术展”科普活动。山西运城博物馆此次引入前沿细菌生物膜科普成果并举办相关巡展活动,既是其打破传统展览边界、开展前沿科普的积极尝试,也是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功能相结合,为公众带来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科普体验;更是对北京市 “科技馆之城”“让科普随处可见”理念的跨区域实践,让优质科普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此次跨区域展示,不仅让北京的优质科普资源辐射到兄弟省市,更凸显了北京市科协“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对全国科普工作的积极带动作用。
据了解,王晓玲教授团队研究的细菌生物膜材料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紧密契合国家对绿色可持续清洁能源的重大需求以及人民生命健康保障需求。在环境治理领域,可用于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相比传统技术,具有污泥产量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能降低污染物毒性等优势;在工业生产中,可助力生物传感器研发实现目标物质快速检测,推动生物冶金技术降低低品位矿石处理成本;在医疗卫生方面,为新型抗菌材料研发和药物筛选提供关键支撑,有助于减少医疗器械相关感染、开发针对生物膜感染的新型药物;在食品行业,可用于食品保鲜和益生菌载体研发,为天然安全食品保鲜、提升益生菌肠道存活能力提供新方案。
当前,大众对细菌生物膜这类高科技研究及其应用了解相对较少。王晓玲教授团队的科普实践,不仅有效推动了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助力科研工作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服务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