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海智“创新链接”系列活动—生命科学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举办

信息来源: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8

  10月21日,首都海智“创新链接”系列活动—生命科学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丹学院、创新方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奥尔堡大学医院等2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公益组织等50多名代表参加活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院长、创新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海燕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丹麦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跨越山海,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恰逢中丹建交75周年,医疗卫生领域是政府间《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的重点合作方向之一,今天在中丹学院这一两国间高水平国际科教合作平台开展“渐冻人症(ALS)的研究和治疗”主题活动,探索产业价值融合与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契合了两国人民健康的共同关切,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创新的渴望、美好未来的向往,共同架起了友谊和合作的桥梁。

王海燕教授

  主旨报告环节中,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Jakob Udby Blicher教授以“渐冻人症(ALS)中的脑机接口:利用脑电图(EE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磁图(MEG)检测运动相关脑活动”为题,介绍了渐冻人症(ALS)的临床现状和机理,以及脑机接口辅助治疗等方法的研究进展。他对比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期待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能对该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突破。

JakobUdbyBlicher教授

  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创始人黄如方先生以“从患者社群视角推动罕见病国际合作与科研”为题,梳理了中国罕见病领域的现状、全球研发进展及中国在部分罕见病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罕见病的研发正在加速,多种疗法如小核酸药、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在ALS、HD、SCA、CMT和RS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罕见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黄如方先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研究员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冰毒(甲基苯丙胺)成瘾中的提示反应进行评估和干预”为题,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冰毒成瘾线索反应性评估与干预中的应用,揭示其神经机制及干预效果,希望能够开发有效的评估与干预手段,遏制甲基苯丙胺滥用问题。

李勇辉研究员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宋坤研究员以“感觉运动整合的突触连接组学研究”为题,围绕感觉运动连接组学展开,深入分析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跨学科研讨和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疾病治疗和人工智能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宋坤研究员

  联影医疗磁共振事业部科研合作北区主管于丹女士以“联影医疗产业综述”为题介绍了MRI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享了联影公司在超高频(UHF)全身5T MRI设备的进展,期待该设备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早日攻克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贡献力量。

于丹女士

  圆桌会议环节邀请了五位专家以“渐冻人症(ALS)的诊断、治疗与辅助技术”为题展开了讨论。丹麦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和健康业务部创新主管郭煜博先生主持,奥胡斯大学临床医学系Jens Randel Nyengaard教授、丹麦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系Kristoffer H. Madsen教授、奥胡斯大学临床医学系Arne Møller副教授,以及中丹学院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的学生们等共同参与了讨论。

中丹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丹方负责人、奥胡斯大学Kim

  中丹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丹方负责人、奥胡斯大学Kim Ryun Drasbek副教授对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渐冻人症等罕见病,并期待中丹两国的科学家在未来能开展更多合作。

Kim Ryun Drasbek副教授

本次活动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高地优势,发挥市科协组织人才桥梁纽带作用,联动丹麦奥胡斯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奥尔堡大学等一流科研机构,协同联影、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等创新企业和公益组织,着力构建生物医药领域国际创新共同体,为首都生命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怀柔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怀柔区科学技术协会,丹麦创新中心等代表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