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在京开幕

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17

9月16日,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在北京科学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届交流周以“AI时代的科学传播”为主题,旨在以AI赋能科学传播为纽带,推动全球对话,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携手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挑战。来自国际组织、科学节组织、科学中心及科学博物馆、科学传播企业的专家学者、项目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启面向科学未来的广阔天地。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昕致开幕辞,她指出科学传播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关乎创新文化培育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的发起单位,北京市科协始终秉持“跨越地域、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惠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科学传播理念,践行科学节联盟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发出“深化交流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三点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夏泽翰,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郭哲,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主席、首席研究员拉扎提·库赛诺娃女士,围绕科学传播价值、AI时代挑战及国际合作等话题先后致辞,发表观点。开幕式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一级巡视员刘晓勘主持。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秘书处总干事苏国民向安第斯路国际科学技术组织、格罗布尼克之城——创造力与科学传播中心(克罗地亚)、科萨纳古希腊科技博物馆(希腊)、特隆赫姆科学中心(挪威)、意大利国家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等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新成员单位颁发证书。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任福君主持。波尔图大学(葡萄牙)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传播部主任、生物多样性展厅——科学生命中心馆长、欧洲科学中心和博物馆网络(ECSITE)主席玛丽亚·若昂·吉马良斯·丰塞卡,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原院长、“曲江学者”教授、国际科学教育学会理事会前主席(ICASE)张宝辉,泰国国家科技馆副馆长、亚太科技中心协会(ASPAC)副主席盖尼加·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JRE)分会主席赵如涵作主旨报告。

玛丽亚·若昂·吉马良斯·丰塞卡表示,在科学传播领域(尤其博物馆场景及艺术与科学融合领域),AI可提升公众参与度、知识可及性与跨学科协作水平,提供个性化体验,还能助力AI素养培养及博物馆藏品保护,这一点可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实践案例中得到佐证。

张宝辉则围绕AI与科学传播的“机会-挑战-应对”核心议题展开,指出AI可作为传播者与中介,通过赋能传播全环节、赋权多元主体创造价值,同时面临伦理信任缺失、算法偏见等困境,提出以三角互证验证信息、同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AI素养的学术应对路径。

盖尼加·陈指出,人工智能为博物馆科学传播赋予寓教于乐、个性化体验等价值机遇,其应用需立足参观者视角,既能优化展陈互动体验,亦能助力公众未来素养培育。同时需正视其高投入成本、人文关怀缺失等现实挑战,并着重强调,需始终坚守人类价值本位——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在于联结与激励公众,而非让人工智能遮蔽其服务于人的本质功能。

赵如涵发表题为《智能时代科学传播中的情感动员与知识生产》的演讲。其聚焦情感驱动下人工智能与科学传播的关联,认为情感驱动通过共鸣、视觉符号、媒体框架实现,且已改变知识生产形态(如主体多元、茧房效应增强等),提出当下需开展引导性治理、共建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推动科学传播融入全媒体,同时强调科学传播需兼顾情感与理性,践行科技向善理念,传递科学温度。

本次交流周将持续至9月20日,其间,将举办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学术交流对话会、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暨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国际科教展区等多项特色活动。其集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于一体,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力争有效推动中外经验互鉴与资源整合,凝聚国际共识,共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