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生态修复学会 发布时间: 2025-08-27
8月19日,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与欧洲华人生态环境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日”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以“生态修复科技前沿与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青年科技工作者等6000余人参与。
开幕式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主持,理事长魏源送研究员致欢迎辞。他指出生态修复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呼吁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激发青年力量,共同推动生态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设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内容涵盖生态修复技术、城市内涝韧性、绿色产业化、边坡防护、水处理新材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前沿领域。主论坛上,于立安介绍了2025年团体标准的制定进展及团标案例培训,强调团体标准对规范和推动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刘耕源教授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核算的方法与应用,为科学评估生态价值提供依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晓明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保护的成效与挑战,指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性等问题仍需持续关注。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所长朱永涛总结了白洋淀湿地修复的系统实践,形成了可推广的“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多方协同”治理模式。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冒建华分享了北控水务在绿色产业化中的创新经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萍提出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系统建议。北京林业大学邓炜展博士介绍了一体化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倡导“灰色+绿色”协同治理新模式。
下午的分论坛一以“青年学术交流”为主题,9位青年学者展示了在纳滤膜技术、生态水文、气候变化响应、复合污染修复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分论坛二为“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卡塔尔、英国、比利时等国的20位学者分享了水处理、气候变化与循环经济等国际前沿进展。
本次研讨会为生态修复领域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展示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也为京津冀及全国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分论坛一: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
分论坛二:第四届欧洲华人生态与环境青年学者论坛
作为国内首家聚焦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的一级学会,北京生态修复学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日纪念活动,积极传播生态修复理念,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凝聚各方智慧,推动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