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2024-04-18
4月17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以“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为主题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高端论坛》,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校出版社共同宣布《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正式出版发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教授介绍,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0周年,本书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仅深入剖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展与成效,对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发展、生态协同发展这三大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以及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两个重点领域的进展与成效也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
研究发现,10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受理业务2.5万件;有序退出4000余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及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京津冀“双核、两翼、多节点”机场群布局完成;天津港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枢纽港口,津冀港口群货物年吞吐量已超18亿吨。
生态联防联控成果显著,空气质量实现“逆风翻盘”,2023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近六成,区域内已无城市上榜“中国空气最差十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优化,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发布,为未来三地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建立起“(1+1+N)×2”工作机制,打造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硕果累累,北京援建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项目已投入运营,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实现“免备案”,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区域拓展至京津冀全域,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首都功能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显著。“人随产业走”和“人随功能走”是核心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预期目标,核心区将部分一般性行业和非首都职能部门有序向外疏解,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人员向外转移。2014-2022年,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由221.3万人下降至181.5万人,常住人口密度由23924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950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减量显著。核心区通过政策管控对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等非核心区功能产业的新建与扩建采取了禁限措施,2016-2021年西城区建筑密度由147.9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下降至103.0万平方米/平方公里,年均降幅达6.97%,有效控制了建筑规模增长。商业密度降低则是通过疏解商业门类、调整商业业态结构和优化商业设施空间布局等方式得以实现,2016-2020年核心区商业密度由801.4家/平方公里下降至719.1家/平方公里,年均降幅达2.67%。核心区还依托全面推进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强化住宿业的整顿治理、引导核心区游客向中轴线外侧延伸等方式,有效控制了旅游人口规模。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城市治理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北京积极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动态调整退出,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近1000个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十大高精尖产业的企业注册资本额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注册资本额最高,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注册资本额增速最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疏解稳妥有序落地,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累计拆除2.4亿平方米违法建筑,石景山、门头沟等14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目标,2022年建立的“一区一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创建区、复评区的“全覆盖”督导,为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整治提升桥下空间近800处,城市“被遗忘的角落”正在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