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赤子之心 电磁报国《大先生》第二季聚焦苏东林院士

信息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1-28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出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二季《赤子之心 电磁报国》主题节目,将于今晚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电磁安全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让我们跟随未来团的脚步,一起走近她的报国人生。

直面挑战,巾帼英雄矢志不渝

电磁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万物之间电荷、电场、磁场、电磁波等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它无形无相,无影无踪,却充斥着高深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物理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难于登天,被公认为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过的三大难学科,然而这门深奥的学科,却也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中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而且也是国家战略急需的专业基础课程。无论是太空中的飞行器,还是长空中的大飞机,一旦离开电磁科学研究,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可能很多人会感觉电磁科学这个词很陌生,但实际上,电磁科学的实际应用已经无处不在。出门乘坐飞机和高铁,在家使用微波炉加热食品,去医院做X射线检查,使用手机5G联网、无线充电......我们的衣、食、住、行背后都能看到电磁科学的影子。在这一切背后,有着这样一位科学家,她被称为“电磁女侦探”。三十余载不离三尺讲台,毕生光热,为国育人。她就是电磁安全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

关于研究电磁兼容的意义,苏东林院士给未来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飞行员在试飞结束凯旋归来时,家属是可以到跑道上去迎接他们的。但曾出现的一个情景,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历史。他们的英雄在着陆的时候,飞机姿态没有调整过来,机背着陆擦地而归,家属看到的是地面的一摊血。试飞员用他们的生命,在帮助我们查找飞机上可能存在的隐患,苏东林院士当时心里特别特别沉痛。她深知我们的飞行员都是非常优秀的:如果不是极特殊、他控制不了的情况,他一定能把飞机调整过来,甚至可以拉起来重飞,但是都没做到。飞机座椅也没法弹射,因为机背朝下。后来确定那一定是控制方面出了问题,这在很大一个层面可能和电磁干扰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怎么能够提早地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经常出现的一些干扰问题,以及找到导致干扰的根本原因,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难题。即便经过研究发现可以把这故障定位在某一个模块儿,某一个设备上,但是光定位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而是必须要搞清楚是哪种机理导致的,所以苏东林院士用了20多年来苦苦研究这个电磁病理学。

电磁安全背后的守护者

如果把飞行器复杂的控制系统比喻成人体精密的大脑,各种设备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就如同大脑中的一个个神经元。苏院士带领团队历时30余年研发的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评估系统就相当于是给“大脑”做体检,精准地找出可能导致癫痫发生的那一个神经元,难度可想而知。但也正是凭借这样的电磁干扰精准检测技术,苏东林与团队成功解决了数十起重大电磁干扰工程问题。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在天线、微波、光子等与电磁相关的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通信技术、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领域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便利。尤其是在国家公共安全方面,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电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其中电磁科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背后都离不开苏东林院士这样的科学家的努力。

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她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工作中烈日下的灼伤,成为她勤恳奉献的勋章。她是“电磁侦探”,常年带领团队奔赴一线、攻坚克难;她是“良师益友”,引领学生探明人生的磁场;她是“巾帼英雄”,突破技术难题,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磁极自有南北,前行无问西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在今晚21:05锁定北京卫视《大先生》,了解“大先生”苏东林院士的报国一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