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K08-2024-J023 |
项目名称 | 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 |
候选单位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候选人 | 魏源送 孟庆义 魏保义 何萍 张俊亚 叶芝菡 蔡伟 郁达伟 朱利英 张耀方 赵捷 张晓昕 隋倩雯 吴智源 王亚炜 |
项目简介 |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高品质城市水系建设提出了新需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了“2035年,北京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发展目标,明确了建设高品质城市水系的要求:“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营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提高河道的亲水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多种需求”。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有机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黑臭水体问题已基本解决,氮磷等无机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问题逐渐成为水生态修复的关键,而河道的亲水性对城市河流微生物污染控制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时期如何建设高品质城市水系不仅对水生态修复和微生物污染控制提出了新需求,而且已成为构建城市河流生态廊道的关键突破点。
该项目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为指导,建立北京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典型城市河流(北运河)生态廊道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明确汛期河流微生物污染特征与来源,研发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河流生态廊道空间管控规划关键技术、基于“源-流-汇”全过程的城市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等,在北运河上游进行示范,并在北京城市水系建设得到了推广应用,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的技术创新点
1)建立了北京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城市河流生态廊道空间管控规划关键技术,实现了城市河流规划从“水岸割裂”向“水城共融”的重大转变。
2)揭示了汛期河流微生物污染的特征、来源及其对水生态的影响,突破汛期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全过程防控和植被缓冲带等技术,有效削减了汛期城市河流的入河污染负荷。
3)构建了基于“源-流-汇”全过程的城市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在北运河上游进行了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并在北京高品质城市水系建设得到了推广应用。
三、成果产生的价值
形成团体、地方标准/指南 5 项,发表论文 122 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 33 项,授权发明专利 15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11 项;北运河上游综合示范区的面源污染削减率增加 35%,与 2009 年对应月份水质(劣V 类)对比,北运河土沟断面 2020 年水质明显转好(Ⅱ至Ⅳ类),沙河水库的水鸟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明显增加。成果全面支撑北京北运河上游河流生态廊道的构建与应用,指导推广了北京全市 100 余条城市河流生态廊道的建设,成功为北京350余万人打造了高品质滨水空间。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