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 K08-2025-J100 |
项目名称 | 废旧重型装备的再制造关键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 |
候选单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北京工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
候选人 | 梁秀兵 张志彬 刘增华 田富强 黄东保 李建芳 陈永雄 胡振峰 井致远 程江波 仝永刚 刘渤海 程延海 王宁 张保森 |
项目简介 |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晚,关键核心技术匮乏,质量评价方法不健全,旧件再制造率低。项目针对掘进、冶金、海洋钻采等重型装备废旧关重件再制造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12-2022.11,总经费5706万元,参研单位共计17家)等项目支持下,研制了再制造产业急需的高性能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及设备,构建了再制造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 揭示了重型装备关重件在严苛服役环境下的腐蚀、疲劳、磨损、氧化等多场耦合作用失效机制,对应不同失效机制分别研发了再制造用高熵合金粉体、纳米颗粒稳定悬浮镀液、高熵非晶复合粉末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体系。
2. 研制了千瓦级激光清洗技术设备,填补了国内纳秒级大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技术空白,解决了重型装备关重件传统清洗工艺污染严重、费时费力效率低等问题,发展了绿色无损清洗工程应用,促进了再制造表面预处理升级改造。
3. 研制了中心送粉环形激光熔覆和低温高速火焰喷涂自动化再制造成形技术设备,突破了现有工艺方法无法实现控应力、控轨迹和控变形的“协同”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了我国再制造成形技术水平,推进了再制造工程化发展。
4. 研制了超声波导杆损伤识别技术、多通道TMR阵列涡流检测技术、微压痕性能评价技术、非线性超声评价损伤技术等4类严苛环境在役设备微/无损评价技术设备,精度高、稳定可靠,为重型装备再制造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5. 发展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损伤识别技术,提出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疲劳损伤分级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断裂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的损伤容限设计方法,解决了再制造部件损伤机制及冗余可靠性评价难题,构建了再制造质量评价体系。
该项目成果主体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综合绩效评价结论为“通过·优秀”,共发布国家标准5项,授权发明专利24项、软著7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骨干及研究生30余人。成果应用于盾构机刀盘和主驱动、冶金宽厚板轧机牌坊、海洋钻机天车滑轮等关重件再制造,建成再制造示范工程4项。其中,项目研发的激光熔覆、无损检测等再制造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新建北京东六环线超大直径隧道工程顺利贯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委会认为,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端机电装备再制造产业发展,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
关 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