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协党校) 发布时间: 2025-05-21
在距离北京市区60余公里的怀柔科学城,有一座形似“放大镜”的建筑群——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园区,这里正不断拓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边界。5月17日,“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的第三场在此举行。该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联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举办,来自怀柔区庙城学校的40余名“科技小记者”参加活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射线技术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建所以来,高能所在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上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5月30日,该所入选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活动当天,正值高能所怀柔园区举行公众科学日。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PAPS)运行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孙曦瞳致欢迎词,并通过视频向小记者们展示了PAPS的功能与应用。随后,小记者们步入超导高频实验大厅。在形似“葫芦”的1.3GHz 9-cell超导腔前,老师介绍了国际加速器领域的核心设备,以及高能所团队通过中温退火工艺优化超导材料性能的过程,通过研究,超导腔在连续波模式下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我国建设国际领先的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奠定了基础。小记者们围在展台前,凝视着这台“微观加速器”,脑海中浮现出科学家们为毫米级别的磁间隙误差反复调试的专注身影。
随后,小记者们又参观了精密磁铁厅、插入件展厅、X射线分平台等展厅。在这里,他们了解到科研人员将磁间隙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通过特殊磁场设计产生螺旋状极紫外光束,以及制造球面晶体等科研背后的故事。活动中,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总指挥潘卫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小记者们讲述了科研工作中的未知与挑战。他回顾了HEPS首批磁铁运抵怀柔时的情景及科研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边加工边测试”,每天按时推进项目的艰辛历程。“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灯光、磁铁间隙0.05毫米的执着、‘为了第一束光’的信念,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潘卫民还告诉小记者们,从空中俯瞰,HEPS园区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它正在照亮人类认知的盲区。周长1300余米的储存环将发射比太阳亮一万亿倍的光,能够照亮蛋白质结构、电池催化反应甚至地幔物质的微观世界。他感慨道:“这里的每一块磁铁、每一根真空管道,都凝聚着科研团队的心血。从‘两弹一星’到HEPS,中国科学家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他还鼓励小记者们,以梦为马,加速奔跑,追光不歇。
听了潘卫民的讲述,小记者们深受触动。沈子夏同学说,“潘研究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硬核’力量,更让自己懂得学习与探索的最终目标是用知识为国家发展、人类进步贡献力量。”靳雯静同学记住了HEPS实验大厅中的横幅内容,“追光逐梦,勇挑重担,拼尽全力不留遗憾”“始于梦想,成于实干,筑牢基础,确保高能品质”。刘子博同学说,“这次参观不仅让自己对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探索未知,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小记者们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力量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于2025年开展“科技小记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活动计划走进多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深入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深刻感悟科学家精神,从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