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开学第一课,北航教授与展览路一小学生畅想人工智能未来

信息来源: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协党校)   发布时间: 2024-09-04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手机会变成什么样?”“伦理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如何让AI具备人的伦理?”9月2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走进展览路一小,与同学们共同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遐想。这是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开展的“2024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活动之一,展览路一小2100余名学生参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为展览路一小同学讲授“开学第一课”(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摄)

同学们大胆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

在“张三和李四把王五家的地瓜分掉了”这句话中,到底是二人分掉了“地瓜”,还是他们瓜分了“地”?人类可以通过语境准确地理解,但是人工智能可能会混淆。讲座中,陈虔向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是如何做到“听说读写”和“思考”的,并以这句话为例,向同学们解释“分词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生活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妨大胆想象,未来的手机会变成什么样?除了讲授科普知识,陈虔还带领同学们共同对未来展开了遐想。

“也许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可以直接控制手机”“未来可能戴上智能眼镜就能弹出画面”“那时候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很发达,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连着终端设备”……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大胆展开想象。

陈虔和展览路一小学生共同想象未来的手机形态(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陈虔指出,在当前互联网仅发展30年便引发社会巨变的背景下,对于未来5-10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只能抱以谨慎的想象。而谈及更远的20-30年后,人类社会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影响下,其面貌或将发生难以预料的深刻变化。

陈虔告诉同学们,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把人类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知识都学了一遍。大概两年前,人工智能的智商(IQ)还不及人类,而目前已经和人类持平了。未来,人工智能很快就会超过人类的智商,会比人类更加聪明。陈虔提到,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还不能理解人类的情感,而世界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情感来连接运转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精神”

此外,陈虔还向同学们讲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一些危机。未来还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陈虔告诉同学们,在未来,人工智能将代替大量重复性劳作,而难以取代的是一些创造性和沟通类的工作。

此外,伦理危机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更大挑战。“伦理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如何让AI具备人的伦理?”陈虔提到了“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两个关键词。

他指出,科学精神是指不迷信权威,保持怀疑批评,不断创新进取。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技术一定要不断发展进步,即人工智能技术应该不断地发展。陈虔对同学们提到,科学一定要有边界,要有伦理人文。AI的发展方向不能脱离人类的伦理,在发展AI技术的过程中,要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

展览路一小学生向陈虔赠送小礼物(新京报记者徐彦琳摄)

陈虔的讲座也让展览路一小的学生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思考。“人工智能如果被赋予了太高的智慧,是不是可能取代人类?”“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AI能思考,听了今天的讲座,让我更有兴趣去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纷纷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听课后的感受。

展览路一小的裴子瑄在听课后,也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觉得我应该在未来努力去研究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