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9-30
科学文化如何塑造未来新文明?科技馆或博物馆在应对当代科学挑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激发公众参与科学的热情?对于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一次盛会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9月24-28日,2024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在北京科学中心成功举行。
本届交流周活动设有开幕式、主旨报告、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暨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国际专家讲座、国际科学教育大会、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坊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环节。活动致力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国际交流朋友圈进一步扩大,邀请到来自15个国家20家机构,共25名专家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科学节组织负责人、科学中心及科学博物馆负责人、科学传播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等海外嘉宾,还有国内著名科技馆馆长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交流,为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增添了更多的“国际范儿”。
责任与使命:探索科学文化“驱动力”
科学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坚实的基石,不仅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在全球化的今天,加强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合作和共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多名演讲嘉宾的深度探讨中,对于科学文化都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
新加坡科学中心首席执行官、亚太科技中心协会前主席林直明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希望大家以科学为基础建立友谊,形成对科学力量的共识,让世界更和平、更友好、更可持续。他说:“回到北京就像是跟熟悉的朋友进行团聚,希望利用这个平台交到新的朋友,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塑造未来新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在主旨报告中将科学文化看作“科技实践精神化的结晶”。“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我们需要以新的科学文化元素来塑造今天人类科技文明的框架。站在整个现代化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角度,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福祉为基本出发点,来驾驭这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形成以向善的科技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不断地实现。”郭哲表示。
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总裁英伯乐爵士则进一步提炼出科学文化的内在价值:“科学文化中的怀疑精神、试验精神和达成临时共识的文化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彰显国家文化的最重要因素。”
事实上,此次交流周以科学文化作为核心话题,正是体现了对于推动科学文化融合发展的期待,也彰显出科学文化对于人类未来持续发展的现实价值。发言嘉宾们的深刻理解不仅为与会者开阔了新的思路,更激发了各界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科学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力量。
可能与可为:绘制科学传播“创造力”
科学的有效传播需要更多有效的手段,更需要一线工作者不断开拓实践的空间,发现更多可能与可为的路径。此次交流周的诸多环节都具有很强的“经验视角”,诸多来自于科技馆一线的管理者、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尤其在科学博物馆建设、公众参与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创新的方式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马耳他探索互动科学中心高级主任奥拉夫·麦凯在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中特别提到了让科学触手可及的重要性:“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科学,因此将复杂的想法转化为互动展品和引人入胜的科学展示,这样参观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亲身体验科学,这不仅传授了知识,还起到了启发作用。”
泰国国家科技馆副馆长、亚太科技中心协会副主席盖尼加·陈着重介绍了泰国国家科技馆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她表示,泰国国家科技馆作为一个关键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搭建公共问题交流的桥梁,并促进对科学素养的探讨,如2024年推出的“真假难辨:人工智能的多重宇宙”和“极端地区的极端生活”两个专题展览,旨在提高人们对全球变化的认识,并呼吁人们迅速采取行动。
在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暨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上,哥白尼科学中心教育和科学启迪部协调官玛尔塔·西尔尼亚克提到了他们的传统活动“科学野餐会”。健康区、家庭区、标志性实验区等展台都绘声绘色地展示出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让人们得以亲身感知、亲身体验。
从海内外一线工作者的分享中可以看出,要让科学更深入地走进人们的心田,就需要有更多新颖的、创新的方式,更要让这些活动可持续,在长久的周期中对人们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长效的赋能作用。
中国与全球:凝聚人类未来“向心力”
2024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特别是新增加的国际专家讲座、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坊等环节,使得交流周的视野更加广阔,专业性也更加突出。
在国际专家讲座中,作为主讲人之一的卡米拉·罗西·利尼曼是意大利国家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国际伙伴关系事务负责人。她以“科学博物馆中的艺术:当前实践之反思”为主题,探讨了艺术在博物馆中存在的价值,以及教育、制作和策展人士如何将艺术融入多样的生活和社会活动。
她表示,艺术与科技是相融合的,就像人们习惯了看关于植物、花,或者是微生物、星空的照片,因为看起来确实很美。它们又是和科技密切相关的,照片所呈现的就是一种科技之美。“我们对科技的设计需要有这种审美的层次。”她说。
参加此次讲座的主讲人还有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兼首席策展人杰西卡·布拉德福德。她提出,孩子需要的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启发或者启迪。她说,作为科学中心,尤其要提供这样的启迪,而不只是教授科学知识。科学中心的职责是去改变人们对科学的感知,创造积极的反应、积极的动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帮助人们建立信心,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工程师。
除了来自世界各方的嘉宾带来更多区域与地方的探索动向,此次交流周也立足中国本土的丰硕实践,来自国内一线的科学文化探路者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河南省科技馆馆长段春明结合该馆的实践,提出了要实现场馆智慧化和科普泛在化。具体而言,要注重打造建筑本体高科技产品的属性,也要注重凸显展教功能智慧化场馆的应用。此外,他还倡导要通过横向跨越和纵向联动的方式搭建更具协作化、一体化的体系,通过成立联盟、搭建共享平台等方式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的高质量发展。
广西科技馆(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馆长(主任)黄星华特别提到了大型原创励志科普剧《科学少年奇遇记》,通过打造沉浸式科学和艺术的体验空间,将科学精神巧妙融入。“这个科普剧利用了自主研发的展品,需要完成18个大型物理化学实验。整个展演时长80分钟,在科技馆营造了极具氛围的剧场感。整个故事既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的坚守和信念,也通过小朋友的闯关活动,展现了在科研道路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勇气和意识。”
在推进科学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组织也在努力践行自身责任,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促成国际合作。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暨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上,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理事会副总干事苏国民发布了《科学教育合作倡议》。倡议指出,要加强科学教育国际交流,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促进科学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借鉴各国先进经验和教育创新成果,分享前沿资源和最佳实践;构建科学教育合作机制,组建国际科学教育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咨询体系;围绕全球议题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探讨科学教育标准设定和评价机制;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国际交流平台给予展示,相互汲取优秀经验,推动科学教育在全球的充分平衡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之下,弘扬科学文化意义深远。此次交流周为各界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在中国与全球“交汇”的过程中,共同聚合出深化科学传播能量、凝聚未来发展共识的“向心力”。2024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为科学文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更为人类未来新文明“蓄力积能”。期待各方站在新的起点,朝向更为光明的明天勇毅前行,不断书写科学事业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