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2024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在京举行

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9-29

身处飞速变革的时代,科学的发展已步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科技馆如何在新的历史使命中找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开启新的思路?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接收方,公众又如何高质量参与?这些问题,都能在2024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高端对话暨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中找寻到答案。

在现场,多位海内外嘉宾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深度思考,阐释了传承创新科学文化的有效路径,为与会者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迪。

空间再造:在科技馆中激活科学创新土壤

在“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馆的使命担当”这一主题中,海内外专家就科技场馆的现实价值和创新发展做了深刻阐述。

马耳他探索互动科学中心高级主任奥拉夫·麦凯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了比具象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价值。“我们的科技馆可能无法向孩子们讲授精深的专业科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向他们传授成长所需要的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协作、沟通、韧性、适应性等技能,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对于科技场馆的价值,奥拉夫·麦凯给出的价值定位是双重的使命——既是保存过去的科学成就,也是推动未来的科学创新。

历史悠久的格拉斯哥科学中心也有着相近的价值理念,让更多孩子的成长与科学相伴,其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布雷斯林说道:“从几周、几个月到几年,我们从他们较小的时候就参与进来进行教育并一路给予支持,每年都要引导他们建立兴趣,之后我们要维持他们的兴趣,培育他们的好奇心。”

意大利国家达芬奇科学技术博物馆国际伙伴关系事务负责人卡米拉·罗西-利尼曼也提出了强化学习能动性的重要性。“在我们博物馆,活动都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进行的,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获得不同的结果,我们非常重视玩乐和创意的作用。”

来自于中国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也从本土的鲜活实践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内蒙古科学技术馆馆长额尔德尼着眼于科技成果的科普化这一问题。当下,内蒙古科技馆举办了多项意义重大的科普展,并擅于运用先进的展现手段让公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科技成果科普化为科技馆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科普资源,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表示。

河南省科技馆馆长段春明则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出,“科技馆建设要有智慧化、泛在化的顶层设计,要以‘展教研一体化’为引领,要有跨界融合的理念和格局。”

可以说,虽立足于不同的现实环境,具有着不同的实践手段,但全球的科技馆却指向共同的目标追求,即通过空间的再造和功能的扩展,不断实现科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范式”,进一步融入到时代需求和人类发展之中,尤其是要让下一代拥有更好的科学教育。

能动激活:在公众参与中探索科学传播新空间

在“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公众参与科学”这一主题中,海内外专家聚焦于一个科学文化传播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即公众如何以更优的方法参与其中。

科学参与中心联合创始人、马萨诸塞州科学与工程博览会(MSSEF)主席巴纳斯·蒙蒂思在过往几十年参与了诸多研究,在他看来,让更多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尤为重要。在现场,他展示了丰富的合作经历和对新教学方式的探索,让人印象深刻。

香港海事博物馆董事兼客席策展人、香港珠海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冯锦荣从新颖的历史视角展示科学参与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脉络,推动科技创新和公众参与,具有着全球共通性的历史传承。

此外,许多嘉宾还分享了更多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的实践探索。广西科技馆(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馆长(主任)黄星华提到,公众参观科技馆时有注意、感知、记忆、思考和情感塑造这样几个重要的认知过程。由此对应,他提出要聚焦注意力,吸引公众走进科学;获取直接经验,唤醒观众的科学基因;弘扬科学精神,引发公众的情绪共鸣。

新加坡科学中心活动与参与、学校与专业发展部主任、亚太科技中心协会(ASPAC)执行主任李松俊则提到了如何让公众参与和当下网民的在线行为产生结合。他提到了巧用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如通过邀请各界科学家撰写文章或拍摄短视频,吸引用户参与进来。他还透露他们正在创办“电子杂志”,带动更多年轻读者。

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兼首席策展人杰西卡·布拉德福德则提到了一个具有巧思的项目——“免费的互动画廊”。“在这里我们通过一种非常广泛的展示,让人们体会到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每日生活,还可以深入幕后,真正去了解技术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她对这一互动画廊详细介绍道。

2024北京中外科技馆馆长对话会从不同角度为与会者带来更多有益的参考,更让我们深切地认知到:无论是让传统物理空间焕发新生机,还是以丰富手段全效激活公众参与度,科学文化的传承创新都需要顺应时代需求,在更加创新的思路、更为先进的视野下发现更广阔的空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