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市朝阳区科协 发布时间: 2024-06-24
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太空菜园”长啥样?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机器人实验室有哪些奥秘?……在这个夏天将有超10位大学教授围绕航天、机器人、音乐、艺术等主题为朝阳青少年带来十余场科普盛宴。
航天员太空生活种植的“太空菜园”你们肯定都不陌生,但是栽种蔬菜的种植盆您关注过吗?是普通的陶盆,还是塑料盆?在太空条件下能否正常使用?带着这些疑问,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劲松分校乐贤校区和垂杨柳中心馨苑分校的师生们来到了北京工业大学寻找答案。3D打印实验中心主任曾勇教授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为大家解开了“太空种植盆”的奥秘。
原来,太空种植盆是曾勇所在的实验室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的,通过专门的设计软件创建或设计出一个3D模型,再将这个构造的数字模型切割为一层层的“切片”,然后将其逐层打印并一层一层叠加,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物。
随后,曾勇结合实体成品,围绕3D打印技术,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相关知识,包括主流3D打印技术的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常见耗材介绍与优缺点等,让同学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感受到3D打印的广泛应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工程结构实验中心地震研究所资深防震工程专家王利辉教授,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参观研学活动。
讲座中,他深入讲解了当地震发生时基础建筑是如何受损的,以及地震安全工程所包含的种类和基本概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他人,以及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的关键步骤等重要的地震常识。随后,学生利用VR逃生模拟体验,全面掌握了防震建筑知识和地震逃生技巧。
磁悬浮列车、唱片机、风扇……这些生活中的电子机械设备静静地陈列在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博物馆中,每一次电机的进化都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学生驻足在每一台电机前,仔细观察它们的构造和细节,感受生活中“习以为常”片段背后有趣的科学知识,体会科研人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精神内涵。
北京工业大学科技馆沉浸展示学校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城市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环境能源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果,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发现许多展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污水处理、大兴机场建设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伴我行,精彩享不停。这些活动是2024年“跟着教授学科学”的精彩活动一隅。6月18日,由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工业大学和南磨房地区办事处共同主办的“跟着教授学科学”项目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活动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科实力和人才优势,“跟着教授学科学”以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作为科普平台,通过实地考察、科学实验体验、科普讲座、科普征文等多种活动,探索适合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多元化育人方式,通过大学、社区、义务教育阶段的通力合作,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格局,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后续还将有更多的活动陆续推出,欢迎您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