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3-22
北京是中国地铁发展的起点。五十余年来,北京地铁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升级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乘坐越来越舒适便捷,逐渐成为与市民出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北京地铁“时光列车”复刻了地铁初创以来的经典车型。走进车厢,仿佛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从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车厢到北京冬奥智慧“冰雪列车”,一趟列车,囊括了一部北京地铁发展史。在这趟列车上,乘客可以直观感受到车辆技术演进带来的乘坐体验提升。乘车的同时,也穿越了一条历经数十载的北京地铁“创新之路”。如今,这条“创新之路”仍在持续开拓,让来自轨道上的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为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下闪光的一页。
路网越来越密 为城市更新赋能
春日的午后,“时光列车”还未驶入1号线八通线古城站上行站台,不少乘客已经翘首以待。“时光列车”复刻上个世纪60年代DK2型车的车厢,回溯了北京地铁的“开元时代”故事。从通车初期作为“战备”使用,到成为普通市民出行“新选择”,北京地铁运营伊始就与创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北京市委做出修建地铁的战略决策开始,北京地铁就开启了创新之路,经历了各种考验和艰难探索。1969年10月1日,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中国第一条城市地下铁道——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实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史零的突破,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1970年4月15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运营管理处正式成立,担负起地铁运营管理的职责,加强了对地铁运营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第一条地下铁道的建成通车和地铁运营管理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事业的开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北京地铁。当年,地铁召开第一次科技大会,明确提出基本任务从以战备为主,转移到以运营为中心、为乘客服务的要求上来。这一年,北京地铁真正“驶入”了普通市民生活。
1984年,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建成通车,线路呈“马蹄形”,列车运营往返于复兴门站至建国门站之间,共设12座车站。1987年,北京地铁二期工程正式成“环”运营,结束了“马蹄形”运营历史,并以“环线”命名。2002年,“环线”正式更名为地铁2号线。
家住东四十条的王先生是一位“60后”,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地铁里人不多,车厢两边设置有绿色横排座椅,一边是双排座,一边是单排座,有点像公交车内的布局。中间是宽敞的过道,没有扶手栏杆。“那时候一般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出远门才坐一次地铁。”王先生还记得,有一次他和邻居一起坐地铁去石景山游乐园,一路有说有笑,真有点外出旅行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铁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外出参观购物,坐地铁成了街坊邻居们重要的出行方式。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带动下,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环形”的北京地铁“怀抱”中,逐渐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熙熙攘攘的商圈,地铁里开始随处可见提着大包小包购物归来的市民。富起来的人们交通出行需求越来越大,北京地铁线路也变得越来越多。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举办为地铁发展注入了“催化剂”。从1969年北京第一条地铁诞生,到2001年奥运申办成功之前的32年里,北京只建成了地铁1号线、2号线和复八线,共54公里。而在筹备举办北京奥运会的7年里,先后开通13号线、八通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此后,北京地铁开始进入快速发展和网络化运营新阶段,客运量不断增加,网络化效应初步显现。
2013年5月5日,10号线二期角门东站开通,标志着10号线“成环”运营。2021年是北京地铁新线开通“大年”,共计9条(段)线路同步开始运营,开通线路的条段数为历年最多。这次的新线集中开通对于促进北京城市发展、完善轨道交通线网、便利乘客出行意义重大。
如今,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从最初的1条线路23.6公里,发展到27条线路836公里,形成每日运送千万乘客的喧闹“地下街市”,大规模网络化运营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速度越来越快 为创新发展助力
进入新世纪,北京地铁公司放眼世界,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功能完善、低耗环保、文明舒心、知名品牌”的“新地铁”战略构想。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后,城市高速发展,让首都更畅通更美好的使命召唤着地铁人加倍努力奋斗。
年逾六旬的刘彦平曾经是北京地铁1号线乘务中心的驾驶员。他记得刚上班的时候,驾驶的就是DK2型电动列车。“坐在驾驶室里,我特别的自豪,因为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代电动列车。”刘彦平说,当时的列车制动系统是空气制动机,驾驶员们管它叫“大闸”。此后,他又先后驾驶过DK3、DK11、DK20等车型,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大闸”也逐渐被精巧的操作杆和按钮取代了,坐在驾驶室里的自豪感也越来越强。
在刘彦平驾驶车型不断变换的过程中,乘客感受到的是,车辆行驶越来越平稳,候车时间越来越短,乘坐地铁出行越来越快捷。地铁“快”起来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攻关和地铁人的默默奉献。
每一次实现缩短行车间隔,地铁车辆、供电、信号、线路等部门都要进行充分调研,复核系统能力,对系统进行参数调整、升级。每次调整都需要对线路情况、负载能力等进行研究,实施在线负荷测试等一系列测试和试验,以验证缩短行车间隔后的能力,确保系统安全。
为缓解高峰时段运力与运量矛盾,北京地铁通过信号系统改造、折返线改造、改变司机值乘模式、调整列车运行图、完善行车组织规章制度等方式,将1号线列车运行最小间隔从1978年的5分钟缩短到2002年的3分钟,2号线的列车运行最小间隔从1984年的5分钟缩短到2002年的3分30秒。
两分钟的跨越,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摸索。北京地铁开通初期,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列车运行图,没有监视设备和调度集中设备列车运行组织,没有可参考的经验。为了提高安全运营可靠度,北京地铁开始使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由车站行车值班员人工办理接发列车。但此种方式效率比较低,而且在安全上过多地依靠人,缺乏技术设备的根本保障。1978年,自动闭塞行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地铁运行调控完成了由“人控”向设备控制的转变,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列车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一期信号改造完成后,1号线使用ATP信号设备,采用超速防护闭塞法组织行车,实现通过车载设备显示信号,精准控制列车运行速度保障运行安全。后期的10号线一期采用移动闭塞方式组织列车运行,信号设备采用CBTC技术,列车追踪运行间隔大幅度缩小,列车运行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轨道交通路网规模扩大,北京的城市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北京地铁不断进行运营调整,以更好地服务市民出行。从2008年开始,北京地铁连续通过内部挖潜,缩短行车间隔,提升运力。2008年至2009年间连续10余次缩小行车间隔。那时,“鸟巢”和“水立方”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新地标,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要乘坐北京地铁一览北京奥运会举办地的风采。
2020年,地铁公司通过精准把握网络客流时空分布规律,精准运用和配置网络资源,精准监测实时列车满载率,优化调整工作日和双休日列车运行图,精准投放运力,最大运力提升83%。
2021年8月,1号线、八通线实现跨线贯通运营,全程时间约为85分钟,实现了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双向无换乘直达,大幅减少乘客的通行时间,提高通行效率。2023年1月,通过技术改造、服务创新,9号线与房山线部分列车实现跨线运行,平均节约乘客通勤时间5分钟,乘客出行更加便捷、畅通。
随着北京地铁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迈出,技术设备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感到乘坐地铁出行越来越快捷。地铁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能化越来越高 为美好生活添彩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从那一刻起,奥运与北京的发展历史性地联系在一起。“新地铁”作为“新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窗口,作为“新奥运”的重要交通保障,也历史性地和奥运联系在一起,加快了发展速度。
北京地铁公司紧紧抓住“北京奥运”带来的发展契机,明确提出“以乘客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相匹配并在‘新北京交通体系’中发挥骨干和龙头作用的‘新地铁’,跨入国际先进地铁行列,把公司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地铁运营商”这一发展目标。
关羽喆是北京地铁1号线乘务中心的一名“90后”司机,2013年加入北京地铁“大家庭”。他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驾驶的列车是DKZ4型车,车号S427。1999年投入运营的DKZ4型车,是北京地铁第一种采用交流电机和VVVF控制技术的新车型。关羽喆说,为了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近年来DKZ4型车进行了多次改造。在客室加装了空调,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完成了信号系统的升级,进行了控制系统的改造,实现了列车的自动驾驶。
为了方便乘客出行,北京地铁官方手机客户端还可查询全路网各线路拥挤度。此外,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地铁站外周边信息查询、站内服务设施APP导航系统和站内电子引导标志系统,可以为乘客提供导乘、导游、导购、导吃等出行全过程信息服务。
2008年7月18日,北京地铁服务热线人员接到了第一通来电。2020年,北京地铁已上线智能客服机器人自助服务。2023年9月北京地铁新版APP上线运行后,整合了地铁热线、小程序、官网等多个平台功能,可以提供出行向导、地铁资讯、站点信息、延误证明、爱心预约、失物招领、末班车提醒、末班车可达、二维码过闸进站等多种服务。
“时光列车”中代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车厢,原型是2021年底投入冬奥支线(11号线模式口站至新首钢站)使用的智慧冰雪列车。作为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地铁列车,车厢配置有透明屏车窗,被乘客称为“魔屏”。北京地铁不断提升的智慧出行服务,让市民乘坐地铁更加舒适便捷。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王佳怡经常和父母一起乘坐地铁去首钢园游览,智慧“冰雪列车”给小姑娘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乘车,她都要和站台上的全自动清洁机器人“打卡”合影。
当下,北京地铁正全力打造智慧地铁服务。2020年,北京地铁公司发布《首都智慧地铁发展白皮书》,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启了智慧地铁建设之路,一张由创新技术“织就”的智慧蓝图正在北京地铁缓缓展开,智能客服、智能运行、智能维护和智能管理构成了智慧地铁建设的框架。
2022年,北京地铁公司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顺利通过中期评审;通过深化运营新模式研究,形成新型架构体系与新模式下运行、客服、维护、管理业务流程;搭建中心级“1+4”智慧大脑、智慧车站、智慧列车的运营新模式测试与模拟平台;完成工程化示范实施方案。2023年,“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工程通过验收。项目建立了面向全路网的综合决策平台与集成平台,形成了城轨交通装备的测试评估认证标准体系和架构,在首都机场线全线完成了无人化车站、智能车辆段、北斗+5G时空基准网络等应用示范。该项目打造了网络化运营新模式,成为下一代地铁运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为有效提升服务乘客水平,北京地铁公司试点推出了智能招援服务系统,实现“线下一键呼叫、线上扫码音视频通话”,同时还为乘客提供了在无需借助外部信号的情况下,使用站内导航系统功能,为乘客提供更便捷、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在地铁运行效率不断提升的背后,闪动着一批又一批北京地铁人勇于创新的身影,他们用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着地铁运营工作高质量发展。近5年,牵头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50项;取得发明等各项专利94项;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轨交通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项18项;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实现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名,“北京学者”计划1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2人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秦驰道专项奖,基于地铁北斗定位系统研究团队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车辆电子履历研究团队入选市国资委“创新团队”……
飞速发展的北京地铁本身就像一趟“时光列车”,搭载着乘客驶入了公共交通现代化的新时代,驶向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在这趟飞驰的“时光列车”上,北京地铁人践行企业使命、持续创新的精神不变,未来将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持续贡献蓬勃的地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