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8-17
从1963年到202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已经走过60载春秋。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60年来,北京市科协充分发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团结引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市科协把组织涉农科技社团下乡作为服务北京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06年至今,历经“科技服务”“基站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四个阶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首都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2020年至今乡村振兴阶段的精彩瞬间。
2020年至今
全面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北京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重点工作,市科协进一步突出科协优化配置资源作用,推动在涉农区建立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和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点,畅通科技资源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2022年2月2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召开座谈会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带队到峪口禽业、智慧果园盒马村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北京市科协联合北京农科“三院一中心”召开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
2022年,市科协按照“一区一策”原则,在全市每个主要涉农区设置一家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和一批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点。工作站突出区域农业科技服务枢纽平台的功能。面向全区涉农乡镇,广泛征集科技需求并结合农业发展政策和本区农业产业规划,对需求进行初步筛选。工作站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市属科技资源与需求精准对接,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普教育、咨询建议等方面提供综合型农业科技服务。
示范点从区域内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基站、科技小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科文旅基地、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产生,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研究示范、农村乡土人才培育和科技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有效开展科技服务提供示范引领,为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工作站、科技服务示范点的工作被《北京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平谷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发布乡村振兴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成果汇编宣传册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和示范点地图
在全面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以市属涉农科技社团为主力军,团结动员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基层一线,久久为功,历久弥新,真正体现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大国工匠精神。
北京食用菌协会助力通州于家务乡富各庄村科技小院
北京食用菌协会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搭建了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及精准帮扶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在通州区于家务乡富各庄村建立科技小院,打造“庭院蘑菇王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北京土壤学会专家田间指导
北京土壤学会致力于北京地标农产品提质增效和建立标准化种植模式。学会组建专家团队,扎根平谷五年,实施“平谷区农用地质量保育与提升对策研究”和“平谷大桃土壤质量保育与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完成了《平谷大桃土壤质量保育与提质增效生态循环技术规程(标准草案)》,明晰了水、肥与大桃种植的最佳比例关系。在学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西营村与盒马建立合作,成为全国首家桃产业盒马村,并为北京金果丰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申请“国家数字智慧桃园标准化示范区”,现已正式获批。
北京农学会专家开展民宿餐饮提升培训
北京农学会以科技为主导力量,助力乡村餐饮和文化产业发展。学会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各地农业产业和文化特点,在专家的指导下,打造“栗蘑宴”“獭兔宴”“饹饾宴”等,指导农民学习烹饪技巧。农民们接受培训以后,往往发出“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吃”的感慨。结合文旅特色活动,打造餐饮宴,能够快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民宿、农家乐吸引大批游客,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北京植物病理学会专家赴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坚持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帮助农民解决田间地头经常遇到的植物病害和虫害问题,降低农民经济损失。学会长期坚持组织专家服务京郊各园区,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助推乡村文化振兴。2022年,学会党建工作小组与延庆区井庄镇窑湾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成立北京首家“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老师驻村为农民学员开展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能系统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建立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为农民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
北京市科协作为学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既是学会之家,也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现有学会、基金会257家,高校科协55家,科研院所科协28家,企业科协1326家,园区科协45家,覆盖上万家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百万科技工作者。今年是北京市科协成立六十周年,市科协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大力推进“数字科协”建设,推出“服务管家”模式,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科学家精神宣教、全链条人才托举、前沿性学术交流、落地化科创服务、社会化协同科普、专业化决策咨询、国际化科技交流、全媒体科学传播等八大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首都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搭平台、建机制、筑生态。
结束语
时光飞逝,历史已被浓缩
抚今追昔,征途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今天,我们回首追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勤恳付出,认真学习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让我们保留这些珍贵的记忆,厚植爱农情怀,扬帆破浪,策马加鞭,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为助力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奋斗。
首都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H5
扫描上方二维码,重温首都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