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首都科学讲堂:揭开地下“钢铁机器”的秘密——记第805期《走进地下交通王国——地铁里也有红绿灯?》

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6-25

错综复杂的交通网撑起了一个城市的繁忙,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地铁往往是新一天的开始。然而,你是否也曾感到好奇,地下奔跑的“钢铁机器”到底是怎么“跑”起来的。在畅通无阻的地下网线奔跑,地铁也需要遵守红绿灯吗?

这个六月,首都科学讲堂围绕“兴趣与探索”主题,面向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开展了系列科幻科普教育活动。本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理事长、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郜春海,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马宗儒,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探秘北京城庞大的“地下交通王国”,了解轨道交通畅通无阻背后的“黑科技”,认识列车通信与运行控制技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你所不了解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为了让列车行驶得更高效、更安全,同时也能节省人工劳动力、降低运行成本,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应运而生,”在谈及地铁通信技术发展历史时,马宗儒如是说。

马宗儒讲解智慧车站的特点与优势

在讲座中马宗儒表示,“轨道控制系统”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在1841年科学家发明出信号机之前,火车的正常运行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力操作。此后百余年间,在经历了六次重大迭代后,轨道交通的控制系统和信号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身边的生活经验入手,马宗儒还向观众介绍了地铁控制系统的“小秘密”。“很多人会好奇,地铁的车门到底是系统自动关的,还是司机手动关的。我告诉大家一个区分的小技巧:列车进站后,如果它需要停留5秒之后再开门,那么大概率这个操作就是由司机人工完成的。”

智慧车站,让生活更便捷

在智慧车站展示环节,马宗儒向观众演示了无感进站、智能召援与应急、一键开关站、客流分析等功能,直观明了地诠释了智慧车站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原理。

马宗儒表示,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与安全运营,司机需要严格遵照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其弊端之一就是效率较低,而随着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不断升级与发展,全自动运行等技术的出现将弥补人工操作的缺陷,大大提升地铁的运营效率和安全度。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方便公众乘车,也能有效降低地铁运维人员的工作成本,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这就是智慧车站所要追求的目标。

马宗儒讲解智慧列车的特性

智能列车,迎接未来

在讲座中,马宗儒还为观众揭开了未来地铁的“神秘面纱”。他介绍,个性化“功能车厢与通用地盘可分离”将是大势所趋。该技术不仅能够缓解客流压力,提升乘客体验,还能根据同一天不同时段的运输需求,显著提高地铁的使用率。

随后,马宗儒又带领观众一同体验了车载一体化平台服务,介绍了包括车载智能感知系统、客流感知与防夹系统等其他智能功能,直观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智能列车及其系统的特点与优势。

马宗儒演示虚拟技术在轨道交通驾驶培训中的应用

5G+AICDE将赋能城市轨道交通

“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干完了国外30-50年的技术工作。”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理事长郜春海说。

在讲座中,郜春海向观众介绍了我国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了轨道交通运行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他表示,未来,5G+AICDE等新技术将为传统轨道交通技术进行新的赋能。

郜春海(左)与马宗儒(右)共话轨道交通未来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2023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