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首都圈巨灾应对发展论坛暨首届北京延庆冰雪经济发展论坛举行

信息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发布时间: 2023-12-05

11月3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气象局、延庆区政府支持,北京减灾协会和北京市科协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主办的首都圈巨灾应对发展论坛暨首届北京延庆冰雪经济发展论坛在延庆举行。论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不同领域交叉合作与学术交流,实现气象信息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协作互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减灾协会会长郝丽萍,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延庆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致辞。北京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宗志平主持。

论坛以“气候变化背景下首都圈巨灾应对”和“创新发展冰雪经济”为主题,聚焦首都圈应对巨灾的新理念、新方法和冰雪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邀请中国工程院、应急管理部、北京市地质矿产勘察院、国家气象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探讨如何提高巨灾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风险,如何发挥冰雪资源的优势,推动冰雪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郝丽萍说,首都圈气象灾害多发性、突发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防范化解重大气象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运行安全。当前,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已经成为延庆的支柱产业,要发挥气象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效益,助力双碳目标和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冰雪经济新业态。北京减灾协会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搭平台、聚合力、建智库、优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工作者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孟凡兴说,北京减灾协会作为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在预报预测、灾害评估、恢复重建规划、科普宣传、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进一步强化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首都巨灾应对和冰雪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对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北京市科协着力打造全链条人才托举、前沿性学术交流、落地化科创服务、社会化协同科普等8个公共服务平台,凝聚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各级组织、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叶大华表示,延庆区将积极融入新时代首都圈发展大局,持续发挥生态涵养功能,不断提高巨灾应对处置能力;做强冰雪产业圈,切实把冬奥效应转化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红利,延续冬奥荣光,续写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华美篇章。

在论坛报告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就山洪-地质灾害与地形的作用,极端暴雨系统水汽、能量特征判识,北京地区暴雨特征分析,亚洲水塔西风与季风能量源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应急管理部主任郭桂祯通过对23·7强降雨复盘,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洪涝灾害情况,提出了在京津冀地区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遥感应急监测技术应用、加强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洪涝灾害防范应对和完善应急响应联运机制,落实“大应急”理念等建议;北京市地质矿产勘察院正研南赟结合23·7强降雨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了北京地区地质灾害防御应对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强化协同联动及数据融合能力、提升抵御地质灾害韧性等建议;国家气象中心正研谌芸阐述了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提出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提出的要求:“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高质量服务国家服务人民。通过复盘“23·7”华北极端暴雨的预报服务情况,并就目前台风、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的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及系统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郝宇通过介绍中国冰雪经济发展现状及后冬奥时代冰雪消费市场、冰雪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外成功的冰雪经济案例,阐述了冰雪经济与双碳目标结合理念,提出政策支持和目标导向、行业标准和规范、技术创新、具体行动方案等建议;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研究员陈明轩通过介绍冬奥会高精度天气预报技术,结合全要素多源数据融合,介绍了复杂山地风和温度预报技术应用,阐述了高精度天气预报技术在国家重大活动保障、应对自然灾害、冰雪产业配套服务、国家能源转型和风光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趋利和避害两个方面的拓展应用。

在论坛讨论阶段,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员联盟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矫梅燕,中国气象局气象预报员联盟副主任委员、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王建捷,国家气象中心党委书记金荣花,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等分别对首都圈巨灾应对和冰雪经济发展提出了有关建议。中国气象局预报员联盟、延庆区政府、市规划自然委、北京市气象台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减灾领域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