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2-01
我国是较晚发展高铁的国家,但如今却是世界高铁总里程第一的国家。由“和谐号”到“复兴号”,由引进外国技术到如今的自主研发,中国高铁建设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他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交通科技创新成果走近公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高铁。
为了建设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他完成了我国全部高速动车组和90%以上提速机车、客车、重载货车及城市轨道车辆的结构可靠性评估和提升,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体系,多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刘志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由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运营条件复杂、要求的列车运营寿命长,精准评估高铁关键结构部件在复杂多变运用环境下的疲劳可靠性属于世界性技术难题。刘志明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我的梦想是解决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历经多年科研攻关,刘志明和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为保障我国轨道车辆安全运营做出巨大贡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刘志明教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他认为,轨道交通领域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要时刻对标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解决轨道车辆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刘志明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当学生处于思绪繁杂、迷茫不知的状态时,他总是可以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更专业、可行性更强的方案帮助学生解惑。他认为:“我们要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定位,主动对接国家“高精尖缺”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
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刘志明践行着坚守初心,知行合一的精神。面向整个铁路系统,刘志明围绕不同课题项目,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多种人才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此外,他还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主持编写英文授课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车辆工程专业人才。
在科研的同时,他积极参与交通运输科普系列讲座、“专家进校园”等科普活动,结合自身科研背景,面向大众普及高铁发展、“智慧交通”等知识。他表示:“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到中国高铁技术,点燃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中国高铁事业的梦想。”
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刘志明开设了网络直播课,深入浅出地介绍高速铁路客运特点、高速列车轮轨关系、高速列车的构成及特点等科普内容。在科普课程中,刘志明聚焦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详细解答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他发布的科普视频,激发了青少年探究高铁知识的积极性,获得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彰显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卓越创新能力。对于今后的科研、科普工作方向,刘志明表示,将继续围绕高铁结构安全,关注智能感知技术、碳纤维结构的疲劳可靠性等前沿领域。通过科普活动开阔青少年视野,增长高铁知识,树立科学理念,启迪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激发更多学生投身交通强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