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0-29
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执行神舟十七号飞行任务。三位航天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他们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训练?
10月,首都科学讲堂举行“聚焦科技前沿,解读背后奥秘”系列主题讲座,本期首都科学讲堂走进昌平区南邵中学,邀请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为您揭秘中国航天员如何“炼成”。
本次首都科学讲堂得到了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昌平区南邵中学的支持。
20名飞行员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
谈到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庞之浩透露,“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从空军里抽选了1840名飞行员,准备选拔航天员,初选确定了1840名,这些人后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进行复选,经过筛选,确定了88名。到1971年,最终确定了20名。他们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庞之浩说。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首批”航天员接受低压变温舱训练(供图/庞之浩)
中国载人航天器为何选择飞船?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我国陆续掌握载人飞船、太空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于去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也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站。
关于中国的载人航天器为何选择飞船,庞之浩透露,“世界上载人航天器主要有航天飞机和飞船两种,后来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国情和载人航天技术的特点等因素,经过多年的专家深入论证,最终选择了飞船的方式。”
神舟载人飞船外形(供图/庞之浩)
选拔不再局限于飞行员
由于载人航天活动具有任务艰巨、技能复杂、环境特殊和危险性大等特点,所以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很高,否则难以完成艰巨的航天任务。
庞之浩透露,要想当航天员,首先需参加预备航天员的选拔。这种选拔是从申请人中选拔出达标的可参训者,它需经过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以及生理机能、心理素质、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
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需要,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2022年启动。本次将选拔12-14名预备航天员,其中包括航天驾驶员7-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5-6名,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从今年开始,我国的航天员的乘组也发生了变化,不光是航天驾驶员,还有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庞之浩说。
翟志刚用撬棍打开舱门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在舱外活动。从当时的直播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但实际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险情况。
“当天翟志刚和刘伯明准备离开机舱,穿上宇航服后,进行了泄压操作,将轨道舱内的空气放掉,然后启动了舱门开关,却发现舱门打不开。几经尝试失败后,刘伯明在机舱内找到一根撬棍,交给负责离开机舱的翟志刚,并用它撬开了机舱门。”庞之浩说。
航天员喝的是再生水
在谈到航天员在太空如何生活的问题时,庞之浩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由于中国的空间站拥有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可以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航天员排出的尿液通过设备可以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所以,航天员喝的是再生水。
实践证明,再生水比纯净水还干净。经过再生处理,94%以上的航天员的生活污水和空气冷凝水可以经过处理以后再次使用。
2030年以前实施载人登月
中国太空第一人、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日前透露,目前我国航天员正在为登月任务做准备,登月航天员将从前期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中选拔。
庞之浩介绍说,由于月球距离地球要比空间站距离地球远得多,登陆月球也比在空间站工作复杂得多,所以登月航天员面临的风险更大、挑战更大,技术要求也更高。因此,我国不仅会从前期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中去选拔,对于他们的训练要求也会有一些变化。例如,由于飞得更远了,所以登月航天员要有更强的自主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根据登月任务的要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自今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载人登月探测工程,我们要研制新一代的载人飞船,还有月面着陆器、月球车和登月服等等,计划在2030年以前实施载人登月。
“我国还将对哪些行星进行探索?”“航天员要经过怎么样的训练才能进入太空?”讲座中,庞之浩还回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2023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采取定点演讲和流动演讲相结合方式,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