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北京气象学会党建工作小组、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0-21
北京气象学会成立于1950年,是在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等老一辈气象学家的积极倡导下,由北京市科协指导、北京市民政局审核批准的社会团体。学会被评为“4A社会组织”,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标兵”,获评“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学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学会工作,积极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供决策与技术咨询服务、推进团体标准建设、托举青年气象人才成长、开展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在广大会员、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为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气象科技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今年5月,市科协与市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和深化学会科普工作发展。学会聚焦科学普及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大主责主业,持续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活动。同时,学会积极融入市科协“大科普”发展蓝图,积极打造科普品牌、培育科普人才、锻炼科普队伍、扩大科普受益人群、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以及促进科普产品数字化等。
一、打造系列气象科普品牌
在市科协社会化协同科普平台的统筹引领下,学会创立了“气象小标兵”评选、北京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竞答、中轴线气象科技探索、知名专家直播访谈、中小学生研学等气象科普IP,积极满足公众对于高质量气象科普供给的需求,科普活动影响力累计超过8000万人次。
一是服务青少年气象科普。学会举办的“气象小标兵”、气象第一课、气象夏令营、城市气象科技探究、世园气象科学营、气象小主播培训、北京大学暑期气象学校、中秋佳节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观星赏月”等活动,聚焦5-17岁青少年气象科普,致力于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向往,引导孩子爱科学、学科学,为祖国科技自立自强立下远大志向。
二是服务气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学会连续举办4届北京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并积极推荐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市科协青年学术演讲比赛活动,为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气象爱好者搭建了展现自身才华、交流科普作品的优质平台。
三是探索新媒体科学传播。“知名专家直播访谈”活动邀请资深专家、科普大V、青年科技人才等,对当下公众最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高温热浪、暴雨、台风、气象新能源、气象灾害防御等内容给予专业解读,积极引导公众良性互动,潜移默化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
四是积极融入市级大型科普活动。在服务管家组织与推介下,学会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市科协重点工作。主动参加2023年在北京首钢园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首都气象部门气象生日大数据展示平台、人工影响天气微型科普剧实验视频展演、“膨胀造云”和“滴水成冰”气象科学实验、建筑物防雷避险模型等展品展项、科普活动、专业讲解、科普文创等参加展示,为公众带来一场气象“科普盛宴”,受到参观公众的热烈欢迎。
二、汇聚和培养大量科普人才
学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高效而卓越的工作成效,吸引了大量人才成为学会科普专家。有从业40余年的退休专家,有在各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专家,有在校攻读的研究生,还有在读中小学的豆蔻少年。学会有位参加气象小标兵评选活动的中学生,现在已就读某大学的气象专业,暑假里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大量的社区科普活动。多位参加科普讲解大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长为知名科普专家,并积极推进学会科普工作。
三、锻炼和提升科普队伍能力
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学会成立了由112人组成的气象科技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活动31次。成员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公司、社会公众等。志愿服务包括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科普研学,科普讲座等。
四、扩大科普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和突出,社会各群体对气象科普都有切实的需求。学会科普借助网络和融媒体,突破了气象圈子,解决了局限于某个学校或社区的空间限制,大大提升了参与科普活动的人群数量。学会通过吸引中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家长朋友自然参与其中,形成“1人参赛,全家学习,带动亲朋”的学习成长氛围,大家一起成为学习气象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的“学习共同体”。
五、强化科普基地建设
学会目前管理29家科普基地,其中2家为国家级科普基地,包括国家级业务单位、科研机构、区县气象局、公司、中小学校等,这些科普基地都是学会深入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资源和人才库。
六、推进科普产品数字化
在市科协的统筹部署和大力支持下,学会积极与光明网、蝌蚪五线谱、知乎、寇享等媒体合作,科普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时开展,活动视频等内容供公众随时调阅。学会网站也及时上传各类科普产品,服务广大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