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协协同办公平台 |  移动端 |  EN |  公务邮箱

京津冀协同立法保护大运河!

信息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发布时间: 2023-01-12

北京市、河北省和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在2022年11月25日、11月29日和12月1日先后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决定》提出三地政府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大运河及沿线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加强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展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新闻广播记者今天(12月31日)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三地《决定》将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在首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17年8月18日,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由市发改委、市文物局牵头,包括7个区、29个部门等成员单位,专门负责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五年来,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白浮泉遗址完成腾退,以此为依托规划建设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目前公园一期已完成主体建设,未来将与昌平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大型运河文化展示区。万寿寺周边搬迁腾退顺利完成,持续开展万寿寺保护修缮,坐落其中的北京艺术博物馆今年9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已具备开园条件,融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为一体,打造以持续考古为特色、学者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场所。运河文化创作百花齐放,以大运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一部完整展示大运河文化的大型辞书《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正式出版。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本市还与天津市、河北省建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会商机制,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今年6月24日,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为了进一步深化京津冀以及与其他大运河沿线省市的合作交流,明天施行的《决定》提出,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探索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的决策,深化与大运河沿线其他省市的合作交流;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推进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

《决定》还提出,将共同加强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合理规划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统一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各具特色的运河城市品牌、服务品牌,推进北运河等适宜河段旅游通航,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